新聞背景
   上個月,寧夏企業帶著用鐵盒、木盒、陶瓷等包裝精美的土特產枸杞,來到全球最大農業、食品與園藝展——2014“柏林國際綠色周”參展時,卻遭到當地消費者排斥。寧夏一位參展企業老總感慨地說:“海外消費者更喜歡實惠的簡包裝,他們不接受為了吃一個東西而浪費那麼多木材、鋼鐵,甚至認為這不可思議。”(本報3月17日03版)
   漂亮的印刷,精美的設計,豪華的“外衣”。如果是在國內,這些精美的包裝,絕對會是吸引眼球的亮點。而當這些“穿了華麗外衣”的商品被運往國外後,迎來的卻是千般冷眼。
   我們需要知道人家為什麼會對此嗤之以鼻?原因不外乎這麼幾種:一是環保理念已經在人家心裡扎了根,看到這樣的豪華包裝,他們認為我們沒有敬畏資源;二是買產品不是買包裝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,他們更懂得如何珍惜財富。看了這則“華服商品”國外遭排斥的新聞,我們更應反思。
   首先,需要反思的是我們的消費理念。國人都是過日子的好手,都知道勒緊褲腰帶過日子。可是,我們真的做到了不該花的不花嗎?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問問自己,有多少時候是因為商品的包裝購買了它。其次,需要反思的是我們的營銷理念。在六七十年代的時候,我們是看不到這些“穿了華麗服裝”的商品的。很多商品就是散包裝,你要多少就可以稱多少。即使有包裝,也都是簡易包裝。這樣的包裝不僅節約了資源,最關鍵的是環保。再看眼下的包裝,一些食品,精美的包裝就占去了大半成本。用包裝營銷的理念,早就該改改了,這浪費的不僅僅是生產力,更是資源。
   我們正在建設節約型社會,提倡節約一度電、一張紙、一滴水。那麼,我們有什麼理由用有限的資源成就沒有意義的浪費?消費者需要糾正消費心理,商家需要糾正營銷心理。看看我們城市的垃圾堆吧,裡面有多少是被我們浪費的精美包裝?(郭元鵬/江蘇)  (原標題:“華服商品”國外遇冷的反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q16dqkdx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